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適當控制熱量的飲食習慣有助于延長壽命并延緩年齡相關疾病的發生。熱量能夠限制激素和脂質代謝產物的水平變化,并改變能量代謝。然而,科學家們并不知道在熱量控制期間身體所能承受的生物化學變化量,也不能確定其長期效果如何。
近日,中科院武漢物數所王玉蘭研究組與上海營養所劉勇研究組合作,開展了為期一年多的實驗,研究長期飲食干預對代謝紊亂的影響,發現高熱量飲食會影響宿主脂類物質代謝,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熱量的攝入指數而非飲食方式是代謝紊亂產生的主導原因。
研究人員建立了四組小鼠動物模型,分別是長期喂食低脂飲食組、低脂熱量控制組、高脂熱量控制組以及高脂飲食組。通過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檢測技術,觀察了長時間飲食干預下宿主血清和尿樣的代謝組變化。研究發現高熱量飲食方式擾亂了脂質代謝、糖代謝、核苷酸代謝,同時也擾動了宿主體內的腸道微生物群與機體本身的相互作用。最重要的是,研究發現這些代謝變化與熱量的攝入指數,而非飲食方式密切相關。這也就意味著,不論是高脂還是低脂飲食,只要適當控制熱量攝入即可。
據介紹,該研究結果為長期膳食干預提供了重要的指導信息,研究人員認為對高油高脂食物不必談虎色變,并建議大家在保證機體營養需要的情況下,養成盡量低熱量攝入的飲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