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引起成人身體殘疾和認知功能異常的主要原因。在中國,卒中年死亡人數約160萬。 此外,中國有七千五百萬中風幸存者,約有15%-30%的幸存者存在身體不同長度的殘疾。 準確及時預測卒中患者的功能結局對于臨床醫師至關重要。近日國際權威神經專業期刊“Neurology”(美國神經學會會刊)在線發表的一項中國醫學科學院放射研究所參與的一項多中心實驗可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
在該項包含4215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觀察性研究中,當患者入院時,使用標準化方法測量了人和肽素(copeptin)和N末端腦利鈉肽 (NT-proBNP)水平。主要的臨床終點是1年內全因死亡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隨訪期間,906例患者(20.1%, 95%置信區間[CI]:18.9-21.2%)死亡,其中心血管原因導致的死亡589例(13.1%,95%CI:12.1-14.0%)。使用多變量回歸分析,發現兩種標記物在同一模型下具有預后價值(心血管死亡率:第四四分位數的copeptin和NT-proBNP與1-3四分位數的比值比(OR)為1.68 [95%CI, 1.22-2.49]和2.58 [95%CI, 1.76 -4.05];全因死亡的OR分別為1.48 [95%CI, 1.22-2.03]和2.47 [95%CI, 1.68-3.95]。下面圖片說明根據copeptin含量的四分位數分類,全因死亡率從最低的四分位數時的15.2%升高到最高四分位時的31.3%。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涂文軍博士指出, 該研究表明copeptin和 NT-proBNP聯合檢測對卒中患者的預后具有獨立預測價值。對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特別是處于copeptin和 NT-proBNP最高四分位濃度的患者,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生活方式干預或者更有效的醫療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