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穎輝)近日,山東省政府網站公布《關于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萬書波獲省科學技術最高獎。
根據《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規定,經省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省科技廳審核,省政府批準,授予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萬書波研究員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授予“典型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及調控方法原理”等29項成果山東省自然科學獎,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18項、三等獎8項;授予“寬帶信號實時測量分析技術及儀器開發”等13項成果山東省技術發明獎,其中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授予“山東省化肥減施增效關鍵技術與應用”等199項成果山東省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一等獎25項、二等獎69項、三等獎105項;授予皮特·譚伯格(Peter Tenberge)教授等三名外籍專家山東省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決定》指出,全省科學技術工作者要向萬書波研究員及全體獲獎者學習,繼續發揚求真務實、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和服務國家、造福社會的優良傳統,不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破解創新發展難題,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走在前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公開資料顯示,萬書波1982年畢業于萊陽農學院(今青島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現任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濟南)主任,山東省作物遺傳改良與生態生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花生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
萬書波長期從事花生栽培生理及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他闡明了花生產量形成機理與高產途徑,創建出單粒精播等關鍵核心技術,培創出花生實收畝產782.6kg的世界紀錄,扭轉了花生是“低產作物”的傳統觀念;明確了花生品質形成機理與關鍵調控技術,首次完成中國花生品質區劃,創建出優質專用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實現了產量與品質協同提高;系統研究了小麥-花生兩熟制理論與技術,提出了以花生為主導,兼顧糧經作物及果樹的“花生帶狀輪作”技術模式,為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促進花生播種面積穩定增長,帶出了一支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花生栽培協同創新團隊,為花生產業科技創新與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
12月25日,省政府網站發布《關于2019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萬書波摘得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最高獎的“桂冠”。然而彼時,他正忙著與團隊研究花生全程可控施肥和花生氮阻遏閾值的實驗方法,從實驗室出來,下午又匆忙趕到南京參加全國學術會議。榮譽加身并未改變這位農業科學家的生活軌跡,他還是一如往常,心里想著農業,心里裝著農民。
以單粒精播創花生畝產世界紀錄
花生單產不高是制約我國食用油脂產業發展和農民種植花生積極性的瓶頸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我國花生平均畝產不足100公斤,播種面積不足3500萬畝,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低產作物”和“小作物”。
按照傳統種植方法,“一穴兩粒播種才能保證出苗率、是創高產的唯一途徑”成為很多農民的共識,但萬書波打破了這一“定律”。
近年來,萬書波團隊在單粒精播技術模式、增產機理、配套技術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深入探索,創建了以單粒精播技術為關鍵核心、配套鈣肥調控和“三防三促”技術的花生單粒精播高產栽培技術體系,并在青島平度、臨沂莒南、煙臺萊州、泰安寧陽、聊城冠縣,以及新疆、湖南、吉林等多地進行試驗示范。單粒精播比雙粒播種每畝減少用種4000粒左右,畝用種量減少20%左右,但產量增加超過8%。單粒精播技術連續3年實收畝產突破750公斤,創造了實收畝產782.6公斤世界紀錄,突破高產技術瓶頸,成為我國花生種植技術的一次重大變革,已連續5年被列為農業農村部濟南分中心主推技術。
跟有限土地要產量打破“糧食怪圈”
連續8年,萬書波帶隊走南闖北,在山東、河北等地的不同生態區開展“玉米/花生間作模式”大面積試驗示范。他們通過壓縮玉米株行距擠出寬帶間作花生,同時在種植模式、品種篩選、農機配套等方面探索新技術,最終探索出在機械化種植條件下的糧油均衡增產技術新模式。
高肥力地塊適宜選玉米與花生為3比6的種植模式,中肥力地塊適宜選3比4模式; 每畝密度玉米為4000株、花生為7000穴至9000穴……萬書波團隊成員張佳蕾副研究員介紹說,高產背后是團隊無數次試驗論證的付出才換來的核心栽培技術。
心里裝著農民希望“藏糧于技”
萬書波是山東棲霞人,已經和土地打了40多年交道的他,心里想著農業,心里裝著農民。他認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過去靠的是大量的投入,如今資源環境承載力到了一定程度,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高產是農業生產的追求,也是行業難點。如美國一直在搞玉米高產競賽,最近突破2000公斤/畝。結合我國國情,萬書波研究員一直在挖掘花生的生產潛力有多大,與平均畝產有多大差距,到底要怎樣提升。”張佳蕾說,除了休息時間,萬書波就和科研人員們泡在一起。(劉建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