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科技種植項目” 、“北大博士團” 、“云農場” ……省科技廳第一書記鄭光軍用這些原本離農民很遠的“高科技 ”,在巨野縣潘莊村“織”起了縱橫連貫的科技扶貧“網”,實現了脫貧全覆蓋。
潘莊村是太平鎮西南3公里處的一個貧困村,全村274戶918人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就有129戶371人。2015年2月,鄭光軍作為省派第一書記中的一員,派駐到潘莊村,“抓黨建、促脫貧”,利用兩年時間,給全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泥路戶戶通,綠化樹木亮眼,田地里的丹參苗隨風搖曳,工廠里的老百姓歡聲笑語。
縱向到底謀產業:用中藥材“治”貧困病
丹參,這一活血良藥被廣泛應用于中醫臨床,而在潘莊,它還治起了群眾的“貧困病”。原來,潘莊一直以來只種植玉米、小麥,人均1.2畝的土地收入有限,不少青壯年選擇外出打工,留守婦女兒童問題嚴重。鄭光軍認為,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要調整種植結構。依托省科技廳與青島農業大學,鄭光軍引進了中草藥丹參科技種植示范項目。記者了解到,目前潘莊已種植的50多畝長勢良好,根據目前行情和產量,每畝純利潤在3000元以上。另外,急性子、白芷等中藥材的種植規模也已達50余畝,效益可觀。
而對于留守人員的問題,鄭光軍則先后成立了潘莊信德服裝加工廠和潘莊二福首飾加工廠,由于首飾加工比較簡單,在解決了留守婦女工作問題的同時,村里的殘疾人也被優先錄用。
為確保貧困戶全部進廠做工,鄭光軍讓全村123戶貧困戶與兩家工廠簽訂了用工協議,確保貧困戶每月收入不低于600元。目前,全村剩余勞動力已全部實現就業,就業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貧困戶共增收80萬元左右,其他群眾共增收200萬元以上。
把發展產業扶貧項目作為突破發展瓶頸、構建長效發展機制的首要任務,鄭光軍帶領潘莊走出了一條效益好、可持續、富有特色的脫貧之路。
橫向到邊惠民生:幼有所教,老有所樂,貧有所用
扶貧先扶智,孩子是點亮鄉村未來的關鍵。潘莊目前有70多名中小學生,相當一部分為留守學生。為解決他們成長和學習的困惑,鄭光軍通過與北京大學多方協商,邀請北京大學博士生服務團到潘莊村開展結對幫扶。截至目前,北大博士團已先后兩次到村開展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幫扶如何實現長效化?鄭光軍有了新想法——成立“潘莊村學生周末活動室”,利用周末時間,讓北大的博士們為孩子們布置課內外作業?,F在,幫助孤寡老人做家務、開展綠化美化村容村貌的義務勞動等成為了孩子們的新型課外作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和愛護家園的觀念意識得到大幅提升。
受惠的不止孩子。針對潘莊六十歲以上老年人較多且都賦閑在家的問題,鄭光軍又先后到青島、河北等地考察,引進了適合六十歲以上老人的沾花、燈具加工等簡單手工活,并成立“老媽媽”工作室?,F在,全村乃至鄰村的老人都前來學習工作。在家門口掙到了零花錢的同時,還可以聚在一起嘮家常,許多老人把新工作當成了興趣愛好,真正實現了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獨樂不如眾樂,在解決了老人及孩子的問題后,鄭光軍又將惠及民生之網“撒向”了全村——從北京引進“科技云農場”,實現了種子、化肥、農藥、農機的網上交易,足不出村就能買到貨真價實的農用物資,且平均優惠價格20%左右。此外,服務站還可以為農戶提供測土測肥、農技、鄉間物流、農產品定制化等多項服務,暢通了科技服務農民的“最后一公里”。
而作為云農場服務站負責人的潘躍令,曾是村里一類貧困戶的代表:想脫貧卻面臨著缺項目缺技術缺資金的難題。隨著各類脫貧項目落地潘莊,這類貧困戶逐漸實現了“貧有所用”。目前,云農場注冊用戶已實現全覆蓋,每月農用物資交易量過萬元,而潘躍令本人也月均增收800元以上。
從精準扶貧到精準扶人:不讓一名群眾在脫貧路上掉隊
年近70歲的王陳氏是潘莊村的貧困戶,鄭光軍在走訪中發現,這位與當地口音有偏差的老人在每次交談時都不是很高興。通過多次聊天交流,老人終于向鄭光軍敞開了心扉。原來,王陳氏是30年前被拐賣至此的廣西柳州人,原名巫秀珍。因沒有文化,三十年間從未與家人取得上聯系。而在潘莊的她,老伴已于10年前去世,兒子生病,生活貧困,經常以淚洗面。
“不讓一名群眾在脫貧路上掉隊”,鄭光軍下決心幫助老人與柳州的家人團聚。幾經周折,他終于找到了巫秀珍千里之外的親人,并全程陪護老人回家。30年的再度重逢,實現了老人多年的愿望,鄭光軍也因此得到了山東好人、中國好人等榮譽稱號。
現在,巫秀珍自己決定兼顧巨野和柳州兩邊的家庭。每當提起這件事,她都哽咽地說:“沒有鄭書記,我這輩子也回不了家。”
縱向謀產業、橫向惠民生、不讓一名群眾在脫貧路上掉隊,鄭光軍真正做到了事無新舊巨細、不分晝夜寒暑,以實際行動在脫貧攻堅第一線樹立起“第一書記”的光輝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