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省正處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現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的關鍵性時期,對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出了更高和更迫切的需求。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要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的號召,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科技創新中扎實實踐,為山東省的全面建設和創新發展貢獻更大力量。”5月17日,2017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得主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如此表態。
從海軍戰士到清華大學博士,再到中國工程院院士,何友致力于信息融合的技術研究、工程建設與人才培養30余載,成為該領域的科技帶頭人。
戰士當學“萬人敵”
全省科學技術最高獎授予何友,現年62歲的他當之無愧。
在雷達檢測融合領域,何友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 項,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雷達在雜波環境中虛警率高和檢測性能差是該領域的一項共性難題。對此,何友提出廣義有序統計類融合檢測統一模型,德國雷達學會主席H Rohling等認為該模型計算量小、性能好,是該領域的重大研究進展。此外,他提出的距離擴展目標檢測新方法,突破了強海雜波下群目標檢測與跟蹤的技術瓶頸,IEEE會士B Himed等認為該方法提升了群目標檢測魯棒性。記者獲悉,何友院士主持研制的某地面跟蹤雷達、雷達實時標校設備30余臺套,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此外,在多傳感器融合理論方面,何友也取得多項開創性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在信息融合綜合工程應用方面,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截至目前,何友已主持研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863、山東省重大專項等項目45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山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
《史記》有言:“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當今時代,戰場信息融合是軍事制勝的關鍵。何友院士為信息融合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做出的這些突出貢獻,極大地支撐了我國信息融合領域的發展,為強軍強國注入了強勁動力。
勤學不輟,苦研不息
出生在長白山腳下的一個農民家庭,在兄妹八人中排行老三的何友,1974年應征入伍,成為一名海軍報務員。部隊的一些經歷,在不斷激發出其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同時,也讓何友深刻體會到了當時國家裝備的落后,“考大學深造”的想法開始在他腦海中浮現。
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何友白天訓練、晚上復習。當年8月,他考入海軍工程大學,攻讀指控系統專業。自此至今,“學無止境”四個字在何友身上得到了極致詮釋。
初入象牙塔的何友,與應屆高中畢業考入大學的同窗有著不小差距:從未學過英語的他得從ABC開始學起。經過4年努力,最終他以專業前三名的優異成績從大學畢業。
也正是在這4年中,偶然接觸研究并逐漸產生濃厚興趣的何友,愈發感覺理論基礎的不足。在海軍工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后,經過一年的德語學習,1991年10月,何友作為中國高級訪問學者來到德國數學家高斯的母校——布倫瑞克工業大學,師從霍爾曼·羅林教授,向自己的專業研究領域——雷達恒虛警融合檢測技術發起了沖擊。
無數日夜專研、幾度廢寢忘食,第四個月時,何友便亮出了讓導師滿意的方案。第八個月時,寫完第一篇英文報告的何友被導師稱贊堪稱該領域的專家,給了他很大的信心。此后,經過大量艱辛的思考和論證,何友大膽地提出了自己設計的數學模型和處理方法,并用英、德文撰寫發表了3篇很有價值的論文,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矚目?;貒?,何友對自己所提的方法作了進一步的創新完善,在國內雷達界得到了普遍應用。
為了進一步擴大科研創新成果,何友于1994年考入清華大學攻讀博士。這一年,他38歲,比當時同班同學大了十四五歲。“他們不光基礎扎實,還都很聰明,我只有拼命努力。”
在攻讀博士學位時,何友有意避開了自己擅長的雷達恒虛警課題,選擇了信息融合領域內另一個關鍵性前沿課題“多目標多傳感器分布信息融合算法研究”。經過不懈努力,他撰寫的畢業論文最終榮獲2000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
從士兵到大學生,從碩士、出國深造到清華博士生,再到后來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在看似走得輕松順暢的背后,每一步前進均源自其勤學不輟、苦研不息的努力。
去最需要的地方,做最多的貢獻
德國留學期間,何友的努力與勤奮讓導師備加贊賞。一年進修結束,羅林教授盛情留他在德國工作。面對德國優越的科研環境與優厚的薪酬待遇,何友選擇了婉言謝絕。
或許是感動于他的上進、勤奮以及對祖國的熱愛,何友歸國時,羅林教授將自己全部資料向他公開。就這樣,帶著一大箱復印資料,何友踏上了回國之路。
“當時剛剛改革開放,學習掌握國外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于國家強大、繁榮至關重要。我在德國學到的東西,應該盡快運用到我國海軍武器裝備建設中。”談及這次選擇,何友笑著說,為國家、民族做點事,不能說起到多大作用,至少參與了就問心無愧。
在此后的日子里,“去最需要的地方,做最多的貢獻”成為何友供奉的人生信條。
1997年,博士畢業的何友再一次迎來了重要選擇。前期突出的科研成果及優異的畢業論文,讓何友被軍內外同行刮目相看。當時,清華大學及一些大型企業、科研機構紛紛向他拋出橄欖枝。
“院長有意讓我留在清華,我當時只有一個想法:清華人才濟濟,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相反,軍隊可能更需要我,我也能夠在這里做出更大的貢獻。”于是,何友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煙臺,回到了海軍航空工程學院(今“海軍航空大學”)。
“熱愛”是科研制勝的關鍵
自這次回煙臺至今,何友一直在海軍航空工程學院任教、科研。
回首這30多年的求學、科研歷程,何友坦言并不覺得累。“因為這是我生命里重要的一部分,是我的愛好,就如別人喜歡下棋、打牌一樣。”何友笑著說。
到底有多熱愛?從一個例子中可見一斑。1993年的一天夜晚,滂沱大雨不期而至,何友的愛人建議他不要再去實驗室,但這并沒有阻止他的腳步。“下尖刀子也要去。”說著,他卷起褲腿沖進雨中。
對于科研的熱愛,成為了何友不斷攻堅克難的源源動力。他認為,“熱愛”是科研人員首先應該具備的特質——“只有干一行愛一行,才能干一行精一行”。
即便是現在,何友也幾乎每天有十一二個小時都是在實驗室渡過,有時出差回來已經很晚,他也要去辦公室才能覺得心里踏實。“我喜歡在辦公室或者實驗室工作、與學生交流,這樣讓我更容易進入狀態。”
這種對科研的熱愛、對學習的渴望,也鑄就出了何友的執著與毅力。在他看來,任何一個領域,研發到一定程度,簡單的問題被破解,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而這個時候若想取得突破,最關鍵的就是堅持。
堅持,讓他30余年如一日,致力于信息融合的技術研究與工程建設。與此同時他意識到,推進學科建設、為國家做貢獻僅靠自己一人的力量遠遠不夠。為此,他發起建立了中國航空學會信息融合分會,被選為主任委員,并擔任歷屆全國信息融合年會總主席。如今,何友團隊中已有6人入選泰山學者特聘專家與攀登計劃,3人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10余人獲山東省優秀博士、碩士論文獎,為全省信息領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談及如何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何友給出了“熱愛、刻苦、執著、平和的心態及團隊合作”幾個詞。顯然,這是他對年輕科研人員的肺腑之言,更是他身體力行豎起的標桿。
(記者 張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