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日,2017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山東省眼科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山東省眼科醫院院長史偉云獲年度科技最高獎。
提出生物組織脫細胞的滲透壓平衡理論,徹底解決角膜脫細胞的關鍵理論和技術問題;研發的新型生物工程角膜臨床應用效果完全達到了人角膜供體水平,可解決我國50%以上的角膜供體匱乏問題;建立共焦顯微鏡指導角膜病診療技術體系,創新系列復雜疑難角膜手術方式,使手術成功率達95%;先后主持863項目、973課題等3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
行醫38年,史偉云不僅創新了多項眼科技術、理論,也成為國內極少獨立完成各類角膜移植手術超萬例的專家。
解決我國50%以上角膜供體匱乏問題
角膜就是我們俗稱的“黑眼珠”,位于眼球的正前方,形似圓球體的一部分。角膜透明無血管,感覺神經非常豐富,可以保證外界光線毫無障礙地通過,到達眼底,獲得清晰的成像。
據統計,角膜病是僅次于白內障病的第二大致盲眼病。我國約有400萬名“角膜盲”患者。“角膜病變僅使角膜失去透明性,變得混濁,但眼球內部結構正常,如果能用健康透明的角膜手術替換,患者的視力是可以恢復的。”史偉云告訴記者,角膜移植是角膜盲復明的唯一方式。但是,目前國內每年能實施人體角膜移植手術達10000例,其中,國內捐贈的角膜只有3000例,其余全部需要進口。
“我國角膜供體奇缺,95%的角膜盲人不能復明。”史偉云說,很多角膜病患者在等待角膜供體時病情加重,往往失去手術的最佳時機,甚至帶著遺憾走到生命的終點。角膜奇缺的現實粉碎了大多數患者重見光明的希望。角膜盲已成為我國防盲致盲工作的首位難題。
為了解決角膜供體奇缺的問題,歷經5年的潛心研究,史偉云創造性地提出了生物工程角膜研發路線。
“簡單來說,就是用豬角膜基質經過脫細胞和去抗原的處理后,來替代人角膜基質。”史偉云說,豬眼角膜與人眼角膜相似度很高,取材于豬眼角膜的這種新型生物工程角膜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質膠原蛋白結構及透明性,是經病毒滅活、應用全球領先的脫細胞技術等工藝制備而成,其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生物相容性好,安全性高,能與周圍組織快速整合。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立信介紹,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研究生物工程角膜,但都沒有突破。國外現在有用醫用有機材料合成的角膜,但因為是化工原料,人體不能接受。而與合成的人工角膜相比,這種新型生物工程角膜可促進角膜上皮再生及基質合成,減少新生血管生成,無明顯免疫排斥反應,機械強度和可塑性好,且結構近于正常角膜基質,有利于細胞的長入,對細胞無毒性,其臨床應用效果完全達到了人角膜供體水平。
據悉,通過創新技術,該種角膜的透明度可達95%以上,可讓患者快速恢復視力。生物工程角膜替代人的角膜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徑。
“該產品在臨床上適用于用藥無效的尚未穿孔角膜潰瘍的治療以及角膜穿孔的臨時性覆蓋。” 史偉云介紹,產品雖然技術領先,但僅能用作板層角膜移植手術,而應用板層角膜移植手術可治療的患者約占50%,其余患者仍需利用人角膜做全程角膜移植治療。
作為一項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劃時代產品,2015年4月22日,全球首個生物工程角膜已獲批上市,極大緩解了我國角膜供體奇缺的現狀。
獨立完成超萬例角膜移植手術
據介紹,人工生物角膜與捐獻人角膜在移植技術上有很大區別,難度更大,而我國角膜病專業醫生又極度缺乏。
史偉云說:“培養醫學人才,一定要靠師傅去帶,身體力行地教,手把手地帶,只有這樣才能讓年輕醫生成才。”為了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年近六十歲的史偉云最多時一天要做30臺手術,醫院1/3的手術由他親自做。他說,即便是院長,自己仍然需要在一線,只有這樣才能更靠近患者和專業前沿。據悉,目前史偉云已先后培養博碩士研究生近100人,遍布我國各個省市。
近四十年的兢兢業業,除研發生物工程角膜外,史偉云首次提出的睫狀體-虹膜通路,是引起角膜移植排斥另一途徑的創新理論,并據此研發了我國首個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眼內植入緩釋藥物,獲得CFDA藥物臨床試驗批件。
此外,史偉云還創新了深板層角膜移植治療圓錐角膜的方法,打破了圓錐角膜只能行穿透性移植的傳統觀點。同時,與導師謝立信院士一起提出“不同真菌在角膜內存在不同生長方式”的創新理論,打破了不能應用板層角膜移植治療真菌性角膜炎的傳統觀點,使手術長期成功率超過95%。創造性應用多層羊膜移植治療基質壞死型角膜炎,使這一世界難題取得突破性進展。
2011年,史偉云團隊和導師謝立信院士申報的“感染性角膜病創新理論及其技術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申報的“角膜病診治的關鍵技術及臨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7年,史偉云與謝立信院士合著了130余萬字的我國首部《角膜病學》;2012年,他出版了120余萬字的個人專著《角膜手術學》。這些前沿技術、著作,填補了我國眼科醫學領域的多個空白。
據悉,史偉云已累計讓全國30余個省市的一萬多名疑難角膜病患者復明,成為國內極少獨立完成萬余例疑難角膜移植手術的眼科醫生。
“患者的信任,不能辜負”
30多年的探索,史偉云獲獎無數:泰山學者特聘專家、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山東省醫學領軍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山東省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專家……
然而,諸多光環之下,史偉云卻始終保持著最樸實的醫者心腸。
“看病不是買賣。”談及紅包現象,史偉云說,醫生是個良心活兒,他最反感做手術收紅包行為。他說,幾十年來,他和同事們一直堅持一個慣例,只要符合手術條件的患者都要安排手術,而且一般不會超過兩天,就算加班也要把手術做完。
角膜移植手術可謂“眼球上的藝術”。手術需要在顯微鏡下放大8-9倍進行,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手,才能將移植留下的疤痕控制在最小,達到最好的復明效果。為此,史偉云30多年來極少飲酒。
醫者仁心。史偉云說:“我們接受的信息90%以上來自眼睛,患者把這么重要的東西交到我手上就是對我的信任,這種信任不能辜負。”
采訪中,記者看到,在山東省眼科醫院的辦公樓墻上,貼滿了康復患者的“感謝留言”。
一位淄博的康復患者留言說,住院期間,親身經歷的兩件小事給他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一位病人二次入院,他聽見史偉云對護士說,病人上一次住院時的病號服還留著,讓家人捎到醫院就行,不要讓他再買新病號服了,給病人省錢。還有一次早上查房時,一位看上去經濟條件很不好的大姐抱著孩子遠遠地站在一邊,史偉云經過時看到母子倆拘謹的樣子,就主動停下腳步上前詢問,他從大姐手里接過孩子,抱在懷里一邊逗著一邊進了檢查室,“絲毫沒有嫌棄的感覺”。
一位棗莊的康復患者梁女士的女兒留言說,她是單親家庭,母親一個人把她姐弟倆撫養成人,供上大學。2011年,母親角膜潰瘍做了手術,2012年下半年復發住院,“當醫生告訴我們必須移植角膜的時候,我們哭了,不知道醫療費要怎么籌備。”當時母親決定放棄治療,“院長了解了我們家庭,體諒我們難處,免費給媽媽換了角膜,我弟弟給我打電話說的時候,我哭了。我真誠地謝謝院長,謝謝醫院的所有人!”(記者 劉梅梅)